科技赋能低空经济新实践
成都龙泉山、西藏拉萨南北山中山高路险、交通闭塞,传统人背马驮的施工方式效率低、成本高、风险大。如何破局?中铁二十三局集团农林生态分公司积极响应中央企业负责人研讨班关于“以新求进”、超前谋划低空经济的号召,将无人机技术深度植入生态建设一线,在山林间开辟出一条条高效的“空中走廊”,为低空经济在生态修复领域落地生根提供了生动实践。
“空中走廊”高效穿山越岭
龙泉山生态保护修复暨国家储备林项目施工范围广、地形复杂,物资转运曾是卡脖子难题。项目团队创新引入大载重无人机运输方案,让难题迎刃而解。在龙泉山脉二峨山麓,一架大疆T60无人机稳稳吊起40公斤有机肥,轻松飞越沟壑,精准投送至指定山头。“以前人工搬运一趟肥料,在陡峭山路要花半个多小时,甚至需要两人配合。现在无人机十来分钟就能搞定,操作灵活,飞行范围广,彻底解决了交通‘死角’的运输难题。”项目负责人的话道出了科技带来的显著变化。
无人机运送树苗(赵雪茹 摄)
效率提升的数据令人惊叹。在龙泉山项目,一台熟练操作的无人机日均可吊运6000-7000公斤有机肥,效率是传统人力的约18倍,同时节约成本约50%。在海拔更高、环境更严峻的拉萨南北山营造林工程桑耶社区1号片区,无人机同样大显身手,单趟可稳定吊运80斤肥料及15株带完整土球的树苗。在良好天气下,单套设备日运输量高达1.4万至1.6万斤,为高原造林按下了“加速键”。
“空中卫士”精准守护山林健康
如果说无人机运输解决了“搬上山”的问题,那么在森林病虫害防治环节——喷洒农药,无人机则展现出更全面的革命性优势,成为守护山林健康的“空中卫士”。
传统的人工肩背式喷雾器作业,不仅效率低下(人均日作业仅4-6亩),覆盖不均匀,更重要的是,作业人员需要深入陡峭山林,面临临边坠落、蛇虫叮咬、农药接触以及高原反应或高温中暑等多重安全风险,即使设置了安全警示,隐患依然存在。
无人机喷洒农药,用于树木病虫害防治(赵雪茹 摄)
引入无人机喷洒技术后,局面焕然一新。一台无人机一天即可完成约100亩的精准喷洒作业,相当于20个人工的工作量,效率实现质的飞跃。更重要的是,其空中作业特性,彻底规避了人员攀爬陡坡的风险,将工人从高危环境中解放出来,安全有了根本保障。同时,无人机能够轻松飞抵人工难以到达的陡峭临边区域,实现无死角、均匀覆盖的喷洒效果,显著提升了病虫害防治的质量和效果。“无人机打药不仅大幅提升了效率和质量,更重要的是它从根本上保障了人员安全,是真正的安全、高效、环保。”项目安全管理人员的评价点明了其核心价值。
低空经济激活绿色动能
从翻山越岭运输树苗、肥料,到高效精准喷洒农药守护森林健康,无人机技术的全链条深度应用,已成为中铁二十三局打造生态工程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这不仅显著提升了施工效率、大幅降低了成本和作业风险,更是央企积极拥抱低空经济这一新兴战略方向、以科技创新赋能绿色发展的有力证明。
旋翼破绿,风掠山岗(马鹏飞 摄)
中铁二十三局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无人机等低空技术在储备林建设、生态修复等领域的应用,加强科技支撑,不断探索新场景、新模式,用创新的力量为生态建设注入更强劲的“绿色动能”,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更多央企智慧与力量。无人机轻盈的身影划过龙泉山的葱郁与拉萨的蓝天,托起的不仅是树苗、肥料与药液,更是科技赋能生态建设、低空经济服务国家战略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