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再军:匠心筑路担使命,卓越领航争作为
逢山凿路雄关越,遇水架桥征程疾,时光长河中,二十八载岁月如白驹过隙,却足以见证一名筑路人的奋斗与成长。冯再军,中铁二十三局三公司副总工程师兼阆营高速公路项目经理,2018年荣获“开发建设新疆奖章”、2021年荣获“成都工匠”、2023年荣获“四川省建筑业优秀项目经理”、2024年荣获“股份公司优秀项目经理”、2025年荣获“中国铁建劳动模范”,荣誉加身,初心不改。南疆戈壁的风雪、大巴山区的晨曦、川渝工地的灯火,他用双手托起座座丰碑,以智慧破解道道难关,在祖国大地上书写着新时代铁建人的担当。
敢干:勇挑重担,无畏艰难
2015年底,三公司再度布局新疆市场。这里,恶劣的自然条件、复杂的治安环境和超短的施工周期如高悬的利剑,时刻考验着团队的极限。领导的目光投向冯再军,与他探讨喀疏高速公路项目时,他没有丝毫犹豫,一句“服从公司安排”,便毅然决然地肩负起这份重任,奔赴祖国南疆。
冯再军在工作中(侯云飞供图)
彼时南疆,大地银装素裹,一片苍茫。飞机刚落地,他便收到业主的紧急通知:“三天后必须举行开工仪式!”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中,施工机械的液压油凝结成块,混凝土运输车在冰面上打滑,更棘手的是,当地劳务队伍因语言不通难以调度。冯再军带领团队成员争分夺秒,奔波筹备,充分调动有限资源,紧急协调人员、调配设备。在他的指挥下,整个团队高效运转,硬是在短短三天内完成了筹备工作,如期举行开工仪式,赢得了业主对“铁建速度”的盛赞。
南疆的施工周期每年仅有8个月,工程涵盖土建、路面、交安等多个环节,任务十分艰巨,而更大的考验接踵而至:自治区交通厅要求提前三个月交工验收,原本8个月的工期被压缩到5个月。当时,交安工程尚处于刚开工阶段,项目部加大资源设备投入,全力抢抓交安工程进度。
然而交工验收前10天,仍有15公里的防撞护栏、防眩板、反光标等交安设施未安装,恰逢维吾尔族古尔邦节,交安工程瞬间陷入停滞。“靠人不如靠己,万事行为先!”于是,喀疏项目党员青年突击队迅速成立。他和项目党支部书记各带一组突击交安工程安装,撬棍、扳手成为他们的“武器”。从最初操作的拙劣不熟,到后来的得心应手;从小分队作战,到员工齐上阵,大家起早贪黑连续奋战7天,累计安装防撞护栏、防眩板、反光标等15000余米。最终,项目一次性交验成功,成功守住了企业的信誉和效益。
敢为:服务劳务,管理创效
当今建筑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向管理要效益”成为现代化企业管理的重要理念。建筑行业的线形工程,施工点多面广,管理难度大,“项目管理就像下围棋,既要谋全局,更要算细账。”冯再军凭借丰富的经验,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管理经验——“任何事情都要心中有数”。
冯再军(中)在现场办公(柏中瑜供图)
对于施工组织,他有自己的一句口头禅:“项目哪儿有条沟、哪儿有个坎,都要晓得”。他要求项目核心骨干必须徒步踏勘项目线路,这样不仅能核对图纸是否存在设计漏项,还能摸清线路现状和进场道路,预判施工干扰因素,做到心中有数,为后续施工提供有力保障。
在劳务单位管理上,他有独特的三字经:“扶、帮、赢”。劳务单位进场时扶上马,施工过程中帮一把,最终实现项目和劳务的双赢。在遂德高速公路项目伊始,他根据踏勘情况协调地方政府制定“分段实施,各个击破”的方针,确保在劳务单位进场前,扫清大部分征拆干扰因素。
他创新打造“一小时服务圈”,要求管段副经理和技术人员在接到通知后一小时内必须到场解决问题并提供指导。技术人员撰写的施工日志也必须涵盖解决问题和提供指导的情况,以及机械设备进出场情况、每日施工工时、劳务人员情况、当日工程数量及未施工的原因,还有施工过程照片、关键部位影像资料留存等详细内容。
起初,团队的职工并不能充分理解“一小时服务圈”的理念,有人私下抱怨:“我们好像是劳务单位的,都在帮他们挣钱。”直到路基二队退场谈判,大家才真正领悟到这一理念的深远意义。
当时,路基二队因自身管理不善要求退场,并要求项目部给予补偿,计划人员面对劳务队厚厚一摞“窝工证明”犯了愁。冯再军从容调出施工日志:“3月12日机械故障停工4小时,已协调备用设备;5月8日暴雨停工,有气象记录佐证……”翔实的记录让劳务队负责人心服口服。事后,计划部长感叹:“冯总让我们记的‘流水账’,关键时刻成了‘护身符’。”最终,劳务单位不再提及窝工补偿,一周内便顺利完成清退工作,有效维护了项目部的权益。
敢创:数字赋能,创新驱动
作为一名长期奋战在一线的工作者,冯再军深知科技创新对于项目管理的重要性。
喀疏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柏中瑜供图)
在喀疏项目中,为缩短工期,他率先向业主提议,将水稳层原设计的双机梯次摊铺改为单机全幅大厚度摊铺,这一创新举措成功缩短工期2个月,获得业主指挥部和驻地监理的一致好评。同时,他还在水稳层施工中总结出一套高效的施工工艺和水稳层摊铺设备最佳组合方式,为后续类似项目提供了宝贵经验。
遂德项目中,他又大胆创新,引进拌合站智慧物联动态管理大数据处理技术。实现各类数据实时共享、异常预警、定位追踪等,对现场混凝土生产全过程进行智能管控。项目部通过应用该技术,管理水平显著提升,管理成本降低400余万元,逐步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模式,实现了更安全、更高效、更精益的高速公路施工管理。
在他的带领下,项目部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混凝土搅拌站管理用称重地磅装置》荣获实用新型专利,《混凝土远程全方位管理信息化系统在拌合站施工中的应用工法》获得集团公司优秀工法一等奖。他主动邀请公司科技发展部向项目技术人员教授BIM技术,使项目整体可视化程度大幅提升,工序交接更加直观,为项目品质提升注入了科技动力。
二十八载风雨兼程,冯再军始终坚守“实干兴企”的信念,以实际行动诠释使命担当,用汗水和智慧编织大地经纬、成就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