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13个作业面同步发力 日均掘进50米冲刺节点目标

黄百铁路(贵州段)站前三标段隧道施工全面提速

作者:李科 李志峰   时间:2025-08-15   浏览次数:   【字体:

金秋时节,黔中大地层林尽染。由中铁二十三局集团承建的黄百铁路(贵州段)站前三标段建设现场隧道集群工程施工正全面提速,一片热火朝天景象。随着喜凯1号隧道顺利进洞,该标段内已有10座隧道,13个正洞施工作业面同时开足马力,以日均约50米的掘进速度向着关键节点目标全力冲刺。截至目前,隧道正洞累计进尺已突破3200米大关。

黄百铁路(贵州段)站前三标段桥隧比高达97.5%,隧道正洞总长30.7公里,是制约整个标段贯通的关键节点。面对艰巨的建设任务和复杂的地质环境,中铁二十三局建设者迎难而上,精心组织,科学施工,全力推进工程进度。

攻坚克难,技术创新保进度

项目团队遭遇了岩溶发育、岩层破碎等复杂地质挑战。为此,他们创新采用“三维动态管理”模式:在纳拢隧道出口,运用BIM技术构建地质模型,实时整合超前钻探,TSP探测数据,实现围岩级别的动态精准识别;在中院隧道横洞工区,部署智能通风系统,成功将瓦斯浓度稳定控制在0.3%以下的安全阈值;在新院隧道1号横洞Ⅳ级围岩段,推广“两臂凿岩台车+湿喷机械手”的智能机械组合施工,将单循环作业时间从18个小时显著压缩至15个小时。

“我们对13个作业面实施网格化管理,建立了‘红黄绿’三色预警机制。”项目负责人介绍,技术团队通过遍布现场的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开挖、支护、衬砌等环节数据,在智能管控平台上生成动态甘特图。一旦某个作业面进度滞后,系统会自动预警并推送优化方案,确保施工组织始终高效运转。

精细管理,安全质量双保障

黄百铁路施工现场机械轰鸣,昼夜不息。每个作业面都如同精密的仪器,开挖、出渣、支护、衬砌等工序紧密衔接,有条不紊。面对复杂地质带来的安全风险,项目部综合运用超前地质预报、优化爆破设计、强化支护参数等技术手段,筑牢安全防线,严控工程质量。

新院隧道二号横洞(秦渔焱摄)

“日均50米的稳定掘进速度,是我们坚持安全第一、质量为本,通过精细管理和技术创新所达成的目标。”项目技术负责人表示,这每一米的延伸,都凝聚着建设者的智慧与汗水。

党建引领,群策群力促生产

在喜明隧道进口党员责任区,党员突击队队长李富生正带领技术骨干优化光面爆破参数。“我们通过党员‘揭榜挂帅’机制,已成功攻克了包括软弱围岩快速掘进在内的3项技术难题。”李富生表示,项目党支部开展的“五比五创”劳动竞赛,将隧道掘进、支护质量等核心指标纳入党员积分考核,有效激发了党员在攻坚克难中的先锋作用。

新院隧道二号横洞洞内施工(秦渔焱摄)

工会组织的“安康杯”竞赛同样热火朝天。在喜凯1号隧道,安全总监何江正用“隐患随手拍”APP记录检查情况。该系统将隐患整改与绩效挂钩,已累计收到职工有效举报线索76条,实现了安全隐患100%整改闭环。“现在每位工友都成了安全监督员。”何江说。

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筑精品

在磨安隧道出口掌子面,爆破班班长杨师傅仔细核对电子雷管起爆参数。“现在通过手机APP就能精准设置起爆顺序,误差不超过1毫秒。”杨师傅介绍,这种智能爆破技术将超挖率从15%大幅降低至5%,有效节约了成本。

在新院隧道,测量员小陈每天徒步数公里进行中线复测。“隧道贯通误差必须控制在5厘米以内,容不得半点闪失。”翻开小陈随身携带的测量日志,上面清晰记录着连续398天保持测量零误差的骄人成绩。这份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正是黄百铁路建设者们的真实写照。

目前,黄百铁路贵州段站前三标段隧道工程正以日均50米的速度向大山深处稳步推进。中铁二十三局的建设者们正以“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铁道兵精神,在云贵高原的崇山峻岭间,奋力书写着新时代铁路建设的壮丽篇章。

企业简介
中国铁建二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隶属于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监管的世界500强特大型企业、全球最大建筑承包商--中国铁建股份有限...[详细]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